close

偶然在網路文章看到這篇小故事~

酒鬼問:「怎樣才會快樂呢?」
智者說:「我不知道,但是別在不幸上加上懊悔與自憐,就可以快樂一些。」

企業家問:「怎樣才會快樂呢?在股票市場上我已經虧了二百萬元,我已經完蛋、沒面子了!」
智者說:「不要在『事實』上加上『想法』,你就可以快樂些。」

這讓我聯想到學生時代,所讀過的心理學家Albert Ellis「理性情緒行為治療法」。他認為『人不是被事件本身所困擾,而是被對事件的看法所困擾』,儘管信念不見得有「好/壞」或「對/錯」的分別,但人卻容易被這些根深柢固的信念左右而造成情緒困擾。

Ellis提出了ABC理論,讓當事人理解情緒困擾的原因?(如故事中的企業家)
A: 所遇的事件(虧損二百萬元)
B: 對事件的想法或信念(已經完蛋、沒面子)
C: 行為反應或情緒(不快樂)
人有情緒的困擾的原因,主要不是來自A與C,而是A發生後,人產生B錯誤或非理性的想法或信念,導致C的情緒與行為反應。

他認為人們存在許多「非理性信念」而造成情緒困擾,因此治療技術也著重在矯正當事人的「認知」,即駁斥當事人的「非理性信念」。而我們一般常見非理性信念有哪些呢?
1.絕對的「必須」和「應該」:我一定不可以被人誤會。
2.災難化:被人誤會是一件糟糕且可性的事。
3.我無法容忍這件事:我無法容忍受被人誤會。
4.責備自己和他人:如果被人誤會我是一個很糟糕的人,而且別人會以為我真的…。
5.過度概化:如果小張批評我,其他人也會起而仿效,到時候我就孤掌難鳴了。
6.貿然下結論:如果小張批評我,一定是我太爛了。
7.只注意負訊息:看到小張對我眉頭,他一定是對我不滿。
8.誤解正面訊:小王約我出去吃飯,只不過是可憐我這個呆瓜。
9.個人化:小張說他忙得沒有時間見人,可是他真正的意思是他不想見我。
10.虛有其表:這一次我違背自己的行事風格,好好接待弓張,事實上我是一個虛有其表的人。

當了解事件看法如何造成人們情緒困擾後,我們更要懂得Ellis所使用DEF治療理論。(如故事中的企業家)
D駁斥:駁斥「非理性信念」(失去兩百萬,不會因此完蛋或沒面子)
E效果:意指內心經由駁斥而得到一個新的「境界」(投資本來就有成功與失敗,錢再賺就有了)
F新的情緒:(快樂的重新開始)
 
“山不轉路轉,路不轉人轉,人不轉心轉,心不轉念轉”期許大家在順境中感恩,在逆境中依舊心存喜樂,認真活在當下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andice011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